但为君兮(长期半闭关)

杂食党一枚,对历史及一些剧和动漫都感兴趣(长期半闭关状态,更新速度不定,勿催)

【联动观影】换了人间(二十七)· 尘埃岂能掩芳华,炎黄浩瀚沐苍霞(四)

古代史的故事暂告一段落

史家寥寥数语,勾勒的是他们波澜壮阔的一生

而滚滚浪潮,依然在不停歇地奔涌向前……




【『元』

横跨欧亚,大哉乾元

[公元1243年,余玠建立钓鱼城]

[公元1259年,钓鱼城之战,蒙哥战死]

[公元1271年,忽必烈建国号大元]

“国事至此,陛下当为国死。德祐皇帝辱已甚,陛下不可再辱!”(陆秀夫)

[崖山海战]

[公元1279年,元灭南宋]

元日战争

[公元1247年、1281年,忽必烈两次派兵攻打日本]

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。”

“天地有正气,杂然赋流形。下则为河岳,上则为日星。于人曰浩然,沛乎塞苍冥。”(文天祥)

[公元1283年,文天祥去世]

元曲四大家

“着意栽花花不发,无意插柳柳成荫。”(关汉卿)

“我青春,他年少,玉箫终久遇韦皋,万苦千辛休忘了。”(郑光祖)

“孤村落日残霞,轻烟老树寒鸦,一点飞鸿影下。青山绿水,白草红叶黄花。”(白朴)

“枯藤老树昏鸦,小桥流水人家,古道西风瘦马,夕阳西下,断肠人在天涯。”(马致远)

江中之乱

[公元1351年,韩山童、刘福通组织民众起事,郭子兴、张士诚相继响应]】

“大元……”明诚缓缓道,“成吉思汗,实不负一代天骄之名。统一漠北,西征花剌子模,灭西夏,他生前身后,蒙古铁骑横扫欧亚。此等强势,为此前所未见。但也正因此,如钓鱼城这样的存在,才显得独特而珍贵。”

“余玠治蜀,建立山城,亦是远见卓识。”明堂赞道,“纵然遭受谗言,郁愤而逝,他身后留下的山城,也为蒙古人添了无数麻烦。虽终难抵蒙古倾轧之势,钓鱼城,又何尝不是一种精神。”

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。”萧平章口中低吟文天祥的那句诗,“文天祥、陆秀夫……华夏代代,靠的,不就是这样的精神吗……”

元,以铁血立国。这期间所留下的,除了战火,更有那坚韧不屈,战斗直至最后一刻,宁死不辱的,属于汉民族的精神。

而空前庞大的元,孕育的,亦有元曲独有的美。

元曲四大家,那每一折,每一曲,静下心来读之,又会有几分感同身受?

元之强、元之广,终归于寂灭。

昼夜轮转,日月交辉。

明,是那破晓的曙光。

【『明』

继宋有明,复我中华

[公元1368年,朱元璋于南京称帝,国号“明”,史称明太祖]

“昭告天地皇祗,立国大明,建元洪武。”(明太祖朱元璋)

胡惟庸案

[公元1380年,废止宰相]

“只恨笔墨不如刀剑狠,文章不如剑戟利,你口舌再利,也洗不清你的谋逆之名。”(方孝孺)

“仁者不以安危易节,义者不以祸福易心,勇者不以生死易志。若能使我大明再创盛世,朕何惧千载骂名?”(明成祖朱棣)

“国家欲富强,不能置海洋于不顾,财富取之于海,危险亦来自海上……扬我大明之国威,开我海上贸易之坦途,兴我华夏先祖之文明,创我中央之国的繁荣昌盛。”(郑和)

[自公元1405年,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]

[公元1407年,《永乐大典》问世]

迁都北京

[公元1420年,明成祖迁都北京,设东厂]

“以仁义昭示天下,以形势化解戾气,备而不战。攻城为下,攻心为上,施恩于天下,可致必胜……千古王图霸业,乃时事所造,非孜孜以求所能及耳。关内关外俱是一家,四海天下皆为兄弟……以百姓之心为己心,以百姓之念为己念,后世人皆知,我父子之两朝,为千古治世,而不知我父子为何人也。”

[仁宣之治]

“以边关战士的生命为长城,远远不如以天下人的人心为长城。”

“粉骨碎身浑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间。”(于谦字廷益)

土木堡之变

[公元1449年,于谦等拥立景泰帝,保卫北京]

“天地虽大,但有一念向善,心存良知。虽凡夫俗子,皆可为圣贤。”

“此心光明,亦复何言。”(王守仁字伯安,号阳明)

[公元1529年,哲学家王阳明去世]

“上天把九州万方交给了朕,朕是天子,也就是万民的君父。现在朕拿着钱去贱买子民的田地了。朕真要是这样的天子,天厌之!真要是这样的君父,万民弃之!”(明世宗朱厚熜)

“致君父为尧舜,免百姓之饥寒。”

“我四岁便没了父亲,家母守节将我带大,出而为官,家母便谆谆诲之,‘尔虽无父,既食君禄,君即尔父’。其实岂止我海瑞视皇上若父,天下苍生谁不视皇上若父?无奈当今皇上不将百姓视为子民,重用严党以来,从宫里二十四衙门派往各级的宦官,从朝廷到省府州县所设官员更是将百姓视为鱼肉。皇上深居西苑一意玄修,几时察民生之疾苦,几时想过我大明朝数千万百姓虽有君而无父,虽有官而如盗!两京一十三省皆是饥寒待毙之婴儿,刀俎待割之鱼肉,君父知否?”(海瑞字汝贤,号刚峰)

荡平倭寇

[公元1563年,戚继光扫平东南沿海倭寇]

“以威福还主上,以政务还诸司,以用舍刑赏还诸公论。”(徐阶字子升)

张居正改革

“君子处其实,不处其华。治其内,不治其外。”(张居正字叔大)

[公元1573年,张居正柄政,推行改革]

[公元1602年,李贽狱中自杀]

[公元1615年,爱新觉罗·努尔哈赤定八旗制]

七大恨

[公元1618年,努尔哈赤以“七大恨”檄文誓师反明]

“三言”“二拍”刊刻

[公元1630年,李自成、张献忠参加起义]

[公元1636年,皇太极称帝,改国号“清”]

“任贼分裂朕尸,勿伤百姓一人。”(明思宗朱由检)

[公元1644年,李自成西安称帝,建国号“大顺”,明亡]

日月山河永在,大明江山永在。】

洪武立明,永乐靖难

七下西洋,宣我国威

“财富取之于海,危险亦来自海上。”明楼说着,有些怅然,“何其高远的见识。只是可惜了,我中华民族素来不是那么重视大海,便是神武如永乐,更多想的,也不是贸易、不是开拓,而是宣扬国威。而到了如今,海上的空间,几乎全被西方人抢夺得差不多了。至于我们,最大的危险,又有几个不是自海上而来。”

“是啊。”明镜接道,“要说起来,欧洲人确实始终对于海有着极强的探索和征服欲望。海洋,我们实在是重视得太不够了。”

是啊。不过,将来的世界,海洋,我们也会占有一席之地。平阳浅笑,心想着。

“以百姓之心为己心,以百姓之念为己念,后世人皆知,我父子之两朝,为千古治世,而不知我父子为何人也。”萧歆的目光放在了仁宣二帝身上,“但有此心,焉能不成治世。”

“使天假之年,涵濡休养,德化之盛,岂不与文、景比隆哉。”明诚叹道,“有时候,欲治理好国家,也不过就是不折腾罢了。”

萧元时听着,看了看父皇,也没说话,只暗自思忖。

“荀大人。”言豫津看着影像,心有所感,瞥了一眼荀白水,道,“为臣之道,也不知阁下现在,能体悟几分?”

“所谓致君父为尧舜,又岂是那么简单。但,总须放在心里。”萧景睿的目光也落在了荀白水身上,“为臣,有如于廷益留清白于人间,有如海刚峰不谋己身,一心为民。”

荀白水听得,一时踌躇,又不好就这么不说话,只打了个马虎,而萧言二人也没有再继续深谈的意思。

“心存良知,凡夫俗子,亦可为圣贤。”黎叔的注意力放到了王阳明身上,“心学,致良知之学,光明之学。倒也无怪乎,东乡平八郎言一生俯首拜阳明。”

“阳明先生,真圣贤也。”平阳接道,“他求索真理,曾有那格竹的痴处。他亦曾因触怒权宦而远贬龙场,却在人生最低谷处悟得光明之学,又于龙场兴学,改变了那里,也让那里改变了自己。后来,平宁王之乱,举重若轻,那知行合一四字,其力量,何止千钧。此心光明,便是他的一生。”

“是啊。”黎叔感叹,“说来,后来的徐阶徐子升,亦为他的信徒。而改革家张居正,又是徐阶弟子,也是很有意思。”

“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,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。然则唐人之毁之也,据象之始也;今之诸夷之奉之也,承象之终也。斯义也,吾将以表于世,使知人之不善,虽若象焉,犹可以改;而君子之修德,及其至也,虽若象之不仁,而犹可以化之也。”明楼缓缓念出《象祠记》的一段,“吾心即理,吾心光明。贤哉,阳明!”

任贼分裂朕尸,勿伤百姓一人……吗。随着影像的播放,萧元时的心思,自仁宣又转到了崇祯帝。

天子,当担起这二字之下的社稷之重,他心道。

风帆扬起时的宏伟气魄,一代圣贤的光明之学,励精图治的明君贤臣……属于大明的故事,停笔在崇祯帝的那句话上。

满清入关,历史的车轮,继续向前走去。

【『清』

[公元1644年,清军入关]

收复台湾

[公元1661年,郑成功收复台湾]

三藩之乱

[公元1673年,吴三桂、尚可喜、耿精忠反清]

“倭子国,最是反复无常之国,其人,甚卑贱,不知世上有恩谊,只一味慑于武威……故尔,不得对其有稍许好颜色。”(清圣祖爱新觉罗·玄烨)

“被酒莫惊春睡重,煮书晓得泼茶香,当时只道是寻常。”(纳兰性德字容若)

“拯斯人于涂炭,为万世开太平,此吾辈之任也。仁以为己任,死而后已。”(顾炎武)

[公元1682年,顾炎武去世]

“俯仰无愧天地,褒贬自有春秋。”(清世宗爱新觉罗·胤禛)

“我总想有一天,能够骑马、佩笛、带剑,自由纵横于天地间,漠北射雕,江南听曲。畅意时,幕天席地,饮酒舞剑;雅致时,红袖添香,灯下吟诗。但无奈,此生已托付帝王家,纵使我可以跳出樊笼,却有那自幼待我最好的兄弟。我不愿让他一人面对风刀霜剑,他虽有额涅,同胞亲弟,但也和没有差不多。”(怡贤亲王爱新觉罗·胤祥)

[公元1723年,雍正秘密立储]

[公元1726年,全面推行改土归流]

“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,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。”(曹霑,字梦阮)

[公元1763年,曹霑去世]

[公元1769年,乾隆帝屡兴文字狱]

[公元1782年,《四库全书》问世]

康乾盛世,实埋隐患,时至晚清,危机重重

结语:自盘古开天,三皇定国,五帝开疆,凡国遇大事,男必在祀与戎泯躯祭国,即燹骨成丘溢血江河,亦不可辱国之土丧国之疆。士披肝沥,将寄身刀峰,帅槊血满袖,王利刃辉光。吾不分老幼尊卑,不分先后贵贱,必同心竭力,征胡虏之地,剿倭奴之穴,讨欺吾之寇,伐蛮夷之戮。遂沧海横流,儿立身无愧,任尸覆边野,唯精魂可依​。】

黎叔嗤笑道:“确如康熙帝所言,反复无常啊……”

平阳看了看萧景琰,有些迟疑,最终还是说道:“靖王殿下,我一直觉得您和雍正帝很像。”

萧景琰听得,目光转向了她。

平阳接着道:“便说那句俯仰无愧天地,褒贬自有春秋,靖王殿下始终行于正道,从无妥协,又何尝不是一生无愧天地。”

还有,莱阳王和弘时……罢了,这个就不提了,她无意使萧景琰更难过。

“褒贬自有春秋……如武则天,又如他……我并不了解这位雍正帝的事情,但自认做不到如此。”萧景琰微微摇了摇头。

“是么……”平阳轻笑。

她记得,他曾说:“其他人的看法,我并不在乎。可是逝者,英灵在上,我不想让他们也以为,我萧景琰,最终低了头。”

她也曾看到,百姓的看法,梅长苏说他在乎,也希望萧景琰能够在乎。

换句话说,他希望萧景琰是位明君,把百姓想法记在心里,为百姓谋福……

但其实,百姓多远离政事,谈论也不可能全面公正。

而且,真能在意得过来么?若无愧天地,百姓终将给予公论,人心终将给予公论。

论起这一点,萧景琰其实心中比许多人通透,不过因为种种缘故,自己难以觉察罢了。平阳心道。

明台似是无意道:“平阳这么一说,我倒觉得确实挺像,不同点是雍正帝登基后有怡贤亲王辅佐,并非孤身一人,靖王殿下则有一位良母以及优秀的后代。”

这样看来,两位在踽踽独行中也算有几分慰藉……

“噗……明台,你要不要那么……人靖王殿下还在这呢。”于曼丽笑着说道。

明诚叹道:“精于骑射,发必命中,驰骤如飞。诗文翰墨,皆工致清新。雅擅音律,琴笛了得。怡贤亲王啊……可惜了……这样一个文武全才、豪爽不羁的奇男子却托身于帝王家……”

“忠敬诚直勤慎廉明……怡贤亲王是有能力让自己逃出樊笼的,只是不忍他的兄长一个人……”明堂接道。

“雍雍怡怡,圆明交辉……雍正帝与怡贤亲王之间的感情无需质疑。忆昔幼龄,趋侍庭闱,晨夕聚处……每岁塞外扈从,形影相依……怡贤亲王雍正朝荣华一朝,就连祭文也是雍正帝亲笔……”

“修短不齐者,数也;生死之难忘者,情也。得贤弟而中道弃捐,朕兄之凉德也。赖朕兄而遗徽表著,贤弟之福厚也。都言清宪帝冷酷无情,这又算什么?不过也不足为奇,风雨飘摇,清帝必须‘十罪俱全’……”

“任何一朝,任何一人,谁无功过,今人观历史,还需敬畏……”停顿良久,黎叔接着正色言道。

“不止历史,观人论事都须清醒,红楼钗黛共用判词有其道理,今人妄加评判,褒贬抑扬,岂不可悲?”明镜看到曹雪芹画像,有感而发。

“大姐说得是。谈到红楼,乾隆帝曾叹说明珠家事,纳兰明珠官场长袖善舞,容若倒是在词坛更游刃有余。”明楼接道。

“人生若只如初见,何事秋风悲画扇。等闲变却故人心,却道故人心易变。”汪曼春低声吟道。

“这一段影像便算是告一段落了。”平阳缓缓道,“史家寥寥数语,勾勒的,便是他们波澜壮阔的一生。”

 

 

评论 ( 7 )
热度 ( 178 )
  1. 共14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但为君兮(长期半闭关) | Powered by LOFTER